B.1 原理
使用離散粒子計數和光散射儀器確定在指定的采樣點上大于或等于規定粒徑的懸浮粒子的濃度。
B.2 儀器要求
B.2.1 粒子計數儀
離散粒子計數器(DPC)是一種光散射裝置,具有顯示或記錄空氣中離散粒子的數目和粒徑的能力和粒徑鑒別能力,可檢測到被測級別之適當粒徑范圍內的總粒子濃度,以及適當的采樣系統。
B.2.2 儀器標定
儀器應該有有效的標定證書;標定的頻率和方法應按現行公認的規定執行。
B.3 預測試條件
B.3.1 測試準備
測試前,應按照技術性能要求認證潔凈室或潔凈區作為一個運行的整體,是完整的、功能是正常的。
預測試工作一般包括:
a) 空氣流量或流速測試;
b) 空氣壓差測試;
c) 圍護結構泄漏測試;
d) 裝好的過濾器泄漏測試。
B.3.2 預測試設備配置
按照制造廠的說明書進行設備配置和儀器的預測試標定。
B.4 采樣
B.4.1 確定采樣點位置
B.4.1.1
按公式(B.1)求出最少的采樣點數目:
式中,
NL ―最少采樣點數(四舍五入為整數)。
A ―潔凈室或潔凈區的面積,以m2計。
注 在水平單向層流時,面積A可以看作是與氣流方向呈垂直流動的空氣的截面積。
B.4.1.2
要保證采樣點均勻分布于整個潔凈室或潔凈區內,并位于工作活動的高度。
如果用戶規定增加采樣點,其數目和位置也應作出規定。
注 增加的采樣點可認為是風險分析的關鍵。
B.4.2 確定各采樣點的每次采樣量
B.4.2.1 指定的ISO等級如最大被考慮粒徑的粒子濃度的限值時,在每個采樣點要采集足夠的空氣量,保證能檢測出至少20個粒子。
每個采樣點的每次采樣量VS用下式確定:
式中,
VS ――每個采樣點每次最少采樣量,用升表示( B.4.2.2 中的情況除外)。
Cn.m ――為相關等級規定的最大被考慮粒徑之等級限值(pc/m3空氣)。
20 ――當粒子濃度處于該等級限值時,可被檢測到的粒子數。
注: VS值很大時,需要的采樣時間可能會很長。利用順序采樣程序(見附錄F)既可以減少要求的采樣量,又減少采樣需要的時間。
B.4.2.2
每個采樣點的采樣量至少為2升,采樣時間最少為1分鐘。
B.4.3 采樣程序
B.4.3.1
按照廠家說明書和儀表標定證書,調定粒子計數器(B2.1)
B.4.3.2
采樣探頭的位置應插入空氣流。若被采樣的氣質方向是未受控的或不可預計的(如非單向流),采樣控頭的入口應垂直指向上方。
B.4.3.3
每個采樣點,按B4.2確定的最小采樣量采樣。
B.4.3.4
當只要求一個采樣點時(B4.1),則在該點最少進行三次采樣。
B.5 結果記錄
B.5.1 各采樣點的粒子平均濃度
B.5.1.1
把每次采樣測量的結果與空氣潔凈度等級相關的各個被考慮粒徑的濃度(3.3)記錄下來。
注 在進行95%置信上限的計算之前,應B6.1的要求。
B.5.1.2
當只用一個采樣點時,計算并記錄各被考慮料徑的采樣數據平均值(B.4.3.4)。
B.5.1.3
當在一個采樣點上采集2次以上采樣時,按照C.2中給定的程序,從每次采樣粒子濃度(B.5.1.1)計算各采樣點被考慮粒徑的平均粒子濃度,并記錄下結果。
B.5.2 計算95%置信上限(UCL)的要求
B.5.2.1
當采樣的點多于1個,少于10個時,按照C.3中給定的程序,從所有各點的平均粒子濃度(B.5.1 )計算平均值、標準誤差和95%置信上限。
B.5.2.2
在采樣點只有1個,或多于9個時,不用計算95%置信上限。
B.6 整理
B.6.1 分級要求
如果在各采樣點測得的粒子濃度平均值及按照B.5.2計算的95%置信上限未超過按3。2中公式(1)確定的濃度限值,該潔凈室或潔凈區即被認為是達到了規定的空氣潔凈度級別。
如果測試結果未能滿足規定的空氣潔凈度級別,可增加均勻分布的采樣點進行測試。再次計算的結果,包括增加的采樣點的數據,判斷確立潔凈度等級。
B.6.2 界外值的處理
95%置信上限(UCL)計算結果可能沒能滿足規定的ISO等級。如果是因為(程序上的誤差或設備功能不良造成的)測量差錯或(由于空氣異常的潔凈而導致)異常低的粒子濃度,而產生單個的、非隨機性的“界外值”,在符合下述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把該界外值排除不計:
a) 包括所有其余采樣點的計算是重復進行的;
b) 計算中至少保留有3次測量值;
c) 計算中至多只有1個測量值排除在外;
d) 有誤差的測量或粒子濃度低的推測原因由用戶和供應商認可,并以文件記錄下來。
注 在采樣點,粒子濃度值的較大差異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有意造成的,這取決于待測潔凈設施的應用性質。
附錄E
(資料部分)
對等級表粒徑之外的粒子之粒徑和計數的考慮
E.1 通則
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與具體工藝要求相連的情況下,可以依據等級表粒徑范圍之外的粒子群體規定另外適用的空氣潔凈度級別。用戶和供應商應就這類粒子的最大允許濃度和選擇驗證相符性的測試方法等問題達成協議。在E.2(U描述符)和E.3(M描述符)中給出了關于測試方法和規定的技術要求形式的考慮。
E.2 小于0.1μm的粒子(超微粒子)的評價――U描述符
E.2.1 應用
如果要評定小于0.1μm的粒子造成的污染危險,應采用適合于這類粒子具體特性的采樣裝置和測量程序。
應該按照B.4.1確定采樣點的數目,最小采樣量Vs應為2L(B.4.2.2)
E.2.2 U描述符的形式
U描述符的超微粒子濃度可以單獨應用,或者是作為懸浮粒子潔凈度級別的補充來應用。U描述符用“U(x;y)”的形式表示,其中,
x――超微粒子的最大允許濃度(以超微粒子pc/m3空氣表示);
y――以微米計的粒徑的,用適宜的離散粒子計數器對這種粒子數計數時,計數效率為50%。
實例 如粒徑范圍為,最大允許超微粒子的濃度為140000 pc/m3,其標識符為“U(140000;0.1μm)”。
注1 在IEST-G-CC1002[1]中給出了小于0.1μm的懸浮粒子濃度測試方法。
注2 如果用U描述符作為懸浮粒子潔凈度級別的補充,超微粒子的濃度(x)不得小于規定的ISO等級之0.1μm被考慮粒徑適用的粒子濃度限值(pc/m3)。
E.3 大于5μm的粒子(大粒子)的評價――M描述符
E.3.1 應用
如果要評定大于5μm的粒子造成的污染危險,應采用適合于這類粒子具體特性的采樣裝置和測量程序。
懸浮粒子群體中的大粒子主要是在工藝環境中釋放出的粒子。應該根據具體的應用來確定適用的采樣裝置和測量程序。需要考慮的因素有粒子的密度、形狀、容積和空氣動力特性。還可能需要特殊強調的在總懸浮粒子中的特殊成份,如纖維。
E.3.2 M描述符的形式
M描述符可以單獨應用,或者是作為懸浮粒子潔凈度級別的補充來應用。M描述符用“M(a; b); c”的形式表示,其中,
a――大粒子的最大允許濃度(以大粒子pc/m3空氣表示);
b――當量直徑(或直徑),與規定的測量大粒子的方法相關(以微米表示);
c――規定的測量方法
注1 如果采樣的懸浮粒子群體中含有纖維,則可以向M描述符附加一個單獨的纖維用描述符,表示形式為Mfiber (a; b; ):c。
例1 如果使用測定粒子空氣動力直徑的浮游氣溶膠粒子計數器,粒徑范圍為≥5μm的懸浮粒子的濃度為10000 pc/m3,則其標識符為“M(10000;>5μm);浮游氣溶膠粒子計數器”。
例2 如果使用多級沖擊取樣器,然后再用顯微法測定粒徑并計數,粒徑范圍為10-20μm的懸浮粒子的濃度為1000 pc/m3,則其標識符為“M(1000;10-20μm);多級沖擊采樣器,然后再用顯微法測定粒徑并計數”。
注2 在IEST-G-CC1003[2]中給出了大于5μm的懸浮粒子濃度的測試方法。
注3 如果用M描述符作為懸浮粒子潔凈度級別的補充,大粒子的濃度(a)不得大于規定的ISO等級之5μm被考慮粒徑適用的粒子嘗試限值(pc/m3)。
引 言
屬于ISO14644的本部分提出論證ISO14644-1連續相符性的方法、程序,并規定最低的測試和監測要求。對每一項測試計劃而言,應考慮特定的使用條件,安裝時的危險性評估及其防止。
潔凈室和相關受控環境用于將空氣懸浮粒子污染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上,以確保污染敏感活動的完成。控制懸浮粒子的污染有利于下列行業的產品和制造過程:航天、微電子、制藥、醫療器械、保健品、食品和其它。在設計,制訂技術條件,使用和控制潔凈室和其它受控環境方面,除了考慮空氣懸浮粒子潔凈度等級外,還要計及其它因素。
在某些情況下,有關當局可提出補充性政策或限制。在此情況下,可對標準測試程序作適當調整。
附錄A
(資料)
選項測試
除了表1和表2所列的各種規定的測試外,表A1列出各種選項測試,并可將其列入測試計劃。
表A1――選項測試一覽表
測試參數 |
等級 |
建議最大時間間隔 |
測試程序 |
已安裝過濾器泄漏測試 |
全部等級 |
24個月 |
ISO14644-3:―B.6條款 |
氣流流型測試 |
全部等級 |
24個月 |
ISO14644-3:―B.7條款 |
自凈時間 |
全部等級 |
24個月 |
ISO14644-3:―B.13條款 |
污染泄漏 |
全部等級 |
24個月 |
ISO14644-3:―B.14條款 |
前言
ISO為全球各國標準化團體(ISO會員團體)的聯合會。其國際標準工作的開展一般是由ISO各技術委員會進行。每上會員團體若對技術委員會的某一課題感興趣,均有權作為此技術委員會的代表。任何與ISO保持聯系的國際組織,無論是政府的還是非政府的組織,同樣參加此項工作。ISO與國際電氣技術委員會(IEC)在電氣技術標準化方面進行緊密合作。
國際標準草案是按照ISO/IEC指導條例第3部分的法則制定的。
國際標準草案由其技術委員會認可后送各會員團體進行傳閱,以待表決。草案作為國際標準頒布至少需要75%的會員團體投贊成票。
國際標準ISO14644由ISO/TC209技術委員會制定,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
ISO14644在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的總標題下,由下述各部分組成:
――第1部分:空氣潔凈度等級劃分
――第2部分:為認證與ISO14644-1連續相符性的測試和監測技術要求
――第3部分:計量和測試方法
――第4部分:設施的設計、施工和啟動
――第5部分:使用
――第6部分:術語和定義
――第7部分:微環境和隔離裝置
用戶應注意,第3和第5-7部分的標題為第1部分發行時的工作標題。如果從工作計劃中刪除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幾部分剩余部分可以重新編號。
附錄A-H僅作資料用。
附錄A
(資料)
控制和隔離概念
A.1 污染控制區
出于經濟、技術和工作上的原因,通常把工藝核心部分密閉起來或用潔凈度級別較低的區包圍起來。這樣可以盡可能縮小對潔凈度級別要求最高的區。相鄰潔凈區之間材料和人員的流動會增加傳送污染的風險,因此要特別注意對人流和物流作細致的布置和認真的管理。
圖1是一個污染控制概念的例子。其中潔凈區應看作是潔凈室內控制更嚴格的部分。
附錄C
(資料)
潔凈室的建造和批準
C.1 測試準備和最后的清潔
在進行檢驗、測試或測量程序之前,正在運行的系統要有一定時間達到穩定。這段時間的長短要事先商定。測試的時間要足以證明性能的一致性(見附錄H中的例子)。
在安裝過濾器之前,按照附錄E中的E.1.2/E.3.3的說明進行了清潔之后,必須清潔所有的風管、墻壁、吊頂、地面和裝好的裝配件,清除各種污染,否則不利于判斷潔凈室等級。
清潔后,安裝最終過濾器并進行試車,檢驗其相符性。
C.2 檢驗、測試和批準
為證明設施在各方面都已完成,并且性能符合第4條中的各種污染控制要求,應該對有疑問的設施進行一套特定的檢驗和測試。具體內容見C.2.1-C.2.4,圖C.1中有圖示說明。
C.2.1 概念和設計批準
應進行檢查來保證概念、設計和發展的所有細節都符合買方和供應商的協議。檢查內容應至少包括下述各項:
a) 污染控制概念;
b) 設備的布置;
c) 設施說明;
d) 方案和圖紙;
e) 所有其他商定的要求。
C.2.2 制作和安裝的鑒定認可
C.2.2.1 制作鑒定(在供應商的現場)
應進行檢查來保證所有部件和組件都與設計相符。檢查內容應至少包括下述各項:
a) 按照技術要求檢驗和測試完整性及質量;
b) 對與安全規程、人類工程要求、相關的準則和規范性章程的相符性進行認可;
c) 對證書的認可。
C.2.2.2 安裝鑒定(在安裝現場)
應進行檢查來保證設施的制作與設計相符。除C.2.2.1中的內容外,檢查內容還應至少包括下述各項:
a) 設施的完整性;
b) 與其他供應商的銜接;
c) 公用設計和輔助設備的功能無誤;
d) 所有控制、監控、告和報警系統的校;
e) 最終過濾器的安裝和現場測試;
f) 對空氣處理系統的備用能力進行證實;
g) 測試圍護物是否有滲漏;
h) 確認新風循環部分符合設計要求;
i) 設施的表面清潔度和適用性(見附錄E中的例子);
j) 成套備件。
C.2.3 功能鑒定
完成C.2.2.2中的檢查和鑒定后,要進行至少下述功能測試:
a) 測定潔凈區的隔離情況;
b) 測量并記錄污染控制恢復時間;
c) 確定是否能保持要求的溫度和相對濕度;
d) 確定懸浮粒子潔凈度等級;
e) 適當時,測定微粒表面潔凈度和微生物污染級;
f) 測定照度和噪聲級;
g) 必要時,表明并記錄氣流流型和換氣次數。
C.2.4 使用性鑒定(設備應以事先商定的方式安裝)
可以重復進行前面的某些測試來證明與使用條件的相符性,其中有:
a) 確定潔凈區的隔離情況;
b) 確定是否能保持要求的溫度和相對濕度;
c) 確定懸浮粒子潔凈度等級;
d) 適當時,測定微粒現面潔凈度和微生物污染級;
e) 按照第8條檢查文件資料的完整性。
注 與相符性有關的問題,可參見ISO/DIS14644-2,與微生物有關的問題,可參見ISO/DIS14698-1,ISO/DIS13698-2和ISO/DIS14698-3,與測試及使用有關的問題,可參見本國際標準的相關部分。
C.3 報告
測試報告應編成手冊式的文件。其中應包括:
a) 供應商的測試資料;
b) 所用儀表的校準合格證書;
c) 相關的圖紙和安裝后的詳細情況;
d) 鑒定證明與技術要求相符。
-附錄E
(資料)
施工和材料
E.1 選材
E.1.1 概述
設施施工用材料選擇和使用應符合設施的要求,并應考慮下述幾項內容:
a) 潔凈等級;
b) 磨損作用和影響;
c) 清潔衛生方法和頻率;
d) 化學/微生物的侵襲和腐蝕。
容易斷裂或脫落粒子的材料只有在有效封閉和保護的情況下才可采用。
應考慮各種材料與設施的使用要求的化學相容性。這可能會影響對飾面用的粘附材料和密封膠的選擇,或者是過濾器組件和密封膠的選擇。
與送入潔凈室或潔凈區的空氣相接觸的各個表面,由于其性質和情況不同,都可能會污染送入敏感區的空氣質量。為此,應以苛刻的要求考慮全部空氣處理系統的內表面。在受控區內的設備和陳設的所有外露的兩面都應符合設施外露的結構件的標準。具體的性能標準詳細說明如下。
E.1.2 表面清潔度和建筑材料的可清潔性
所有外露的材料都應適于進行有效的清潔和消毒。兩面不能粗糙或多孔,否則會存留微粒和化學污染物,或導致微生物污染。在ISO/DIS14698-1、ISO/DIS14698-3和本國際標準的其他相關部分中對清潔和消毒規程的選擇、使用和控制進行了說明。應該選擇鑒定和監督表面清潔度(如,可以釋放的微粒、生物和化學污染)的適當方法,并確認是否符合應用。選擇外露的材料時,應適當考慮是否能抗住清潔和消毒方法的機械和化學作用,能否保持光滑、無孔、耐磨、耐污斑(見E.1.4和E.3.3)。
潔凈室和潔凈區內的墻、吊頂的設計和施工應該保證易于清潔表面。通常這些表面是指墻、地面、吊頂、門、空氣散流器的入口側和地漏等(見附錄G中的例子)。
如果必須經常擦或清洗墻、地面和吊頂時,選擇材料時同樣應考慮接縫和連接等細部,特別要注意防止表面上有能存留水分的地方。
E.1.3 靜電帶電和放電的控制
注1 靜電荷的聚集和其后的放電會引發有害的危險,如爆炸(在有粉末或氣體存在時)、設備損壞(如電子或光學部件),或把過量的粒子或微生物污染吸收到表面上。
對上術危險需要引起關注的情況下,設施施工用的材料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持有大量的靜電荷。靜電荷量是依各種應用而異,應該由買方明確加以規定。某些加工過程為盡量減少靜電荷的生成,可能有特殊的條件要求,如環境濕度。附錄F對這種技術提供了進一步的指導說明。應該注意的是,避免聚集靜電荷的最佳濕度可能會與工藝的其它要求或項目目標相沖突。應該商定一個對兩方面都可接受的方案。某些應用可能要求使用導電的或靜電耗散的材料,降低感應靜電荷的影響。為保護對靜電敏感的部件,接地電阻的范圍應規定為RE=104Ω-107Ω。應注意保護人員,防止發生觸電事故。應該考慮接地,現場過渡電阻RST=5 X 104Ω(現場過渡電阻RST=5 X 104Ω與比電阻RE=104Ω-107Ω之間的值是“理想”的電阻范圍)。
注2 地面油面層要求的電特性對整個結構或作為一整個地面的綜合材料來講是有效的,但要不時地進行測量,對隨著老化而產生的性能損耗進行監督。適用于表面聚集電荷的限值2KV,不得超過此值。
E.1.4 內部飾面層、可持續性及可維護性
完工后的設施內,所有表面都應適當裝飾,保證光滑、無孔、無裂縫、空穴和突紋處。設計和施工應該保證盡量減少會聚集污染的空穴、突紋等類似物的數目。角落,特別是內角的數目也應控制在最少。角落和接縫可以作成圓弧形,特別是地面-墻及墻-墻的接縫,便于有效地清潔。表面飾層要與所采用的清潔和消毒法之機械和化學作用相容。
內部裝飾材料應能保持持久,保證其性能質量能與設施的潔凈度等級長久地保持一致。要求制訂定期維護和修理的規程。關于維護和維修的方法及破損千萬的影響應成為選材料標準的一部分。通過維護和維修,應能恢復原始狀態的質量。應該考慮確定達到使用有效期的成本和污染風險分析規程。
E.2 關于各種部件
E.2.1 吊頂、墻和樓面
E.2.1.1 基礎要求
吊頂、墻和樓面的構件應該遵循消防、隔聲和隔熱等相關的規定。表面飾層和裝配細節應與規定的清潔方法相容。為避免眩光,應考慮表面顏色和飾層與照明的相互作用。氣閘、更衣室和材料傳送處的要求應至少與其服務的高潔凈區相同。對傳送設備和材料的氣閘,可能還應要求特殊的去污染和“徹底清潔”規程。
注 建造潔凈室用的可行的材料和方法有多種,從現場建設到全部預制、現場裝配。下面為幾種基本方式,可供選擇:
a) 現場建造:
1) 外表面飾層的濕法施工,
2) 外表面飾層的干法施工。
b) 現場裝配:
1) 預制表面飾層的預制部件,
2) 標準型預制表面飾層的復合板系統。
也可綜合使用上述方法。
選擇一個設施的建造方法時,應該考慮的不僅有污染控制和使用要求,還有與建設地點有關的問題(如是否有施工和裝修的熟練技能);容納設施的建筑主體,如高度、承載能力、結構的偏差;維護方面的限制及要求“可行走的吊頂”等要求。
E.2.1.2 吊頂
吊頂應密封,防止由空氣從吊頂空穴處攜帶進粒子或其它污染物。裝在吊頂中的過濾器、過濾器框架、外殼和散流器都應密封。穿洞點(如公用設施、噴淋、照明用)的數目應盡可能少、并且密封。還應考慮照明、噴淋等部件的位置和構造,避免干擾氣流。
E.2.1.3 墻和墻系統
材料和表面飾層應符合其應用的一般要求。在輪車、推車和攜帶材料的人頻繁通行、極易與墻、門等外露表面接觸的地方要特別注意耐沖擊和耐磨損的問題。適宜的防磨條或防護杠有利于保護易受損的材料。
有些應用可能要求墻或墻板密封,防止與周圍環境相互污染。板之間的蓋條或密封應該光滑、圓邊(有時會要求齊平裝配),便于有效的清潔和限制污染滯留。應特別注意公用設施或其它穿洞的光滑和有效密封。
墻或門要求有玻璃窗時,就采用非開啟型的。應考慮使用氣密的雙層窗,兩面都可以齊平安裝。如要求用遮簾或百葉,應該裝在受控區外面或雙層玻璃窗之間。不要求齊平安裝時,窗框也應光滑、圓邊。
門應該盡量少有水平面。門的表面還應特別注意減少突紋。應避免使用門坎。應盡量減少門的機械部件(如栓、鎖、絞頁)的磨損,以及門與框、與地面之間的磨損。要求用門柄時,門柄要光滑、加工精細、易于清潔。在接觸污染的地方,應考慮用推板或自動開門裝置。
E.2.1.4 地面
地面或地面覆層應無孔、防滑、耐磨、必要時導電;并對工作中會遇到的化學品(清洗和消毒產品,及溢出的加工流體)有抗性,并易于清潔。地面應支撐靜負荷和動負荷,并持久耐用。整個地面應具有搞靜電特性。
E.2.2 空氣處理系統
為防止過濾系統承載過大的負荷,應注意盡力減少由空氣處理系統產生、釋放并存留在所有與空氣接觸的部件或表面上的污染。例如,風管應該用防腐、不脫屑的材料制造,或者進行適當的表面處理防止污染物從風管脫落到空氣中。
E.2.3 氣閘和更衣室中的組裝部件
氣閘和更衣室中的組裝部件應盡量減少水平表面。例如,應考慮使用吊軌和多孔架板,不用密閉的衣柜。外露表面的標準應與受控區內部的標準相同,并且還可增加保證耐用性的技術要求。
E.2.4 輔助區
輔助區除了緊急出口外,不應與潔凈室直接相連。區內的外露表面應該選擇具有耐久性和易于維護的。
E.3 施工和組裝
E.3.1 概述
施工工程應遵循圖紙和技術要求及商定的質量計劃。施工期間要求的任何變更都應檢查認可、批準并以文件證明,然后才可實施(見附錄C中的例子)。
E.3.2 施工期間的材料管理
施工中用的和以后設施維護用的各種部件和材料,其制造、包裝、運輸、貯存和檢驗都要注意保證適合其使用目的。(原文鏈接:http://www.iwuchen.com/a-163/)
E.3.3 施工和啟動期間的潔凈度和清潔
施工和組裝過程中,很多工作本身就產生污染。應該制訂并執行清潔施工協議,以達到規定的污染控制目標。特別應該注意工作的時間安排,污染最大的工作應該先于污染較小的或對污染較敏感的工作完成。
施工期間,應采取措施保證組裝和施工中產生的污染物及時隔離、運走,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貯存方法可用臨時性屏障、墻、對臨界區加壓,及預防性地使用空氣處理系統中臨時“獻身”的過濾器。這種過濾器是用于保護空間清潔(清潔環境和空氣處理系統)免受外部污染,并可以初始加壓和使用在建造批準前和其后的設施使用前的商定階段或啟動階段,就要用適當等級的過濾器把這種過濾器更換下來。應按照規定制訂計劃,持續地或頻繁地清潔和控制,阻止污染聚集在設施內的任何部分,并便于在啟動前進行實質性的最后的清潔(見第6條和E.1.2)。
E.4 施工材料和特性實例
潔凈室建筑材料的實例列在表E.1中。該表不是詳盡完整的。
表E.1――適用的潔凈室建筑材料實例
材料 |
靜電控制 |
耐磨性 |
抗沖擊性 |
脫氣性 |
墻 |
|
|
|
|
陽極化鋁 |
差 |
好 |
無 |
低 |
帶涂層金屬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低 |
低-高 |
柔性幕/壁 |
差/較好 |
低 |
好 |
較好-高 |
玻璃 |
差 |
好 |
無 |
低 |
帶導電涂層的玻璃 |
好 |
好 |
無 |
低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層壓板和薄板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樹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不銹鋼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帶導電涂層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吊頂 |
|
|
|
|
陽極化鋁 |
差 |
好 |
無 |
低 |
帶涂層金屬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低 |
低-高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層壓板和薄板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樹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不銹鋼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帶導電涂層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地面 |
|
|
|
|
陽極化鋁 |
差 |
好 |
低 |
低 |
帶涂層金屬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低 |
低-高 |
拋光切割石村/水磨石 |
差/較好 |
好 |
好 |
低 |
玻璃 |
差 |
好 |
無 |
低 |
帶導電涂層的玻璃 |
好 |
好 |
無 |
低 |
現場涂環氧涂層 |
差/較好/好 |
較好 |
較好 |
低-高 |
加到基板上的塑料層壓板和薄板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樹脂板,如酚醛/聚酯 |
差/較好/好 |
好 |
較好 |
較好-高 |
不銹鋼(活動地板) |
好 |
好 |
好 |
非常低 |
瓷磚 |
差/較好 |
好 |
好 |
低 |
帶導電涂層的透明聚合物 |
好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透明聚合物,如聚碳酸酯,PMMA |
差 |
低 |
較好 |
低-較好 |
注1 上述各種材料均符合無脫落、可清潔性等基本要求。 注2 靜電―列中:好=導電,較好=耗散,差=非導電。 |
附錄F
(資料)
潔凈室環境控制
F.1 設計
F.1.1 對環境控制的要求隨著應用的不同而異。因此買方在制定潔凈室的技術要求時應說明哪些標準是重要的。本附錄中給出的清單并不詳盡,應按要求加以補充。
F.1.2 環境系統的設計應考慮下述問題:
a) 選用的污染控制概念;
b) 產品質量要求;
c) 建造和運作成本(使用壽命成本);
d) 節能;
e) 安全性;
f) 人員健康和舒適;
g) 設備和工藝的需求和限制;
h) 可靠性、易于使用和維護;
i) 環境問題(如廢物處理和包裝);
j) 規章要求。
F.2 溫度和濕度
F.2.1 應按照潔凈室的性能要求規定溫度(℃)和相對濕度(%飽和)的廟宇值和變化限值。這類值隨特殊工藝要求而異。
F.2.2 應為下述各項提供溫度控制:
a) 一些制造工藝;
b) 設備和材料;
c) 適合于按規定的潔凈等級穿戴潔凈服的人員的穩定條件。
一般情況下,照明的熱負荷是高而穩定的;人的負荷有變化;工藝操作產生的負荷(如,熱密封、波峰焊、焊接、熱處理和加熱壓力容器)通常是高而且有變化。
F.2.3 污染控制要求的空氣量很大,這有利于以適宜的速度對溫控系統作出反應,對內部的熱增益進行修正。不過,應對散熱設備集中的區域和送風方式進行分析,確定最后的溫度變化和污染控制的合格界限。
F.2.4 應為下述各項提供濕度控制:
a) 制造工藝;
b) 設備和材料;
c) 減少靜電荷;
與上述溫度控制有關的人的舒適。
F.2.5 在受控環境中,外部情況(如天氣變化)對濕度控制的影響大于空間內生成的水分的影響。若在受控環境中有汽化過程,應把其限制在有通風的圍護之內。應采取措施控制靜電效應。有些制造工藝(如真空管制造和制片)要求低于35%的相對濕度。如附錄E中所示,選材時應注意盡可能降低靜電的問題。如果受限空間內的濕度較低,靜電荷應付高于濕度較高的區。
F.2.6 上述特定設施內應詳細說明人員感到舒適的溫度和濕度。標準的相對濕度范圍為<65%―>30%。如在此范圍之外,就應考慮適當措施來滿足工藝和人員的要求。如何按潔凈工作服的情況調整溫度要求可見ISO7730的指導說明。
F.2.7 應規定出要求測量溫度和濕度的具體地點。
F.2.8 應對系統使用的外部條件加以規定,把可能的工作方式考慮在內。
F.2.9 對潔凈室內產生的熱量、水分、來源及動態變化性質都應加以規定。
F.3 照明
F.3.1 應規定出設施內各部分的照明度和均勻性,還應規定檢修方法。
F.3.2 照明的色彩應由買方規定,因為其對人的舒適和很多情況下對工序,特別是對光敏感的工序都有很大影響。
F.3.3 照明系統應符合潔凈室工作效率的要求。照明的裝配件應該沒有產生污染的區域。應考慮采用密封的或齊平的裝配件。裝配件應易于維修,不會在維修時破壞潔凈室的整體性或產生污染。應該從工作的角度考慮眩光的效應。
F.4 噪聲和振動
F.4.1 概述
應按照特定的工藝或其它要求規定噪聲和振動的限值。應考慮的情況如下:
a) 場地的選擇――振動、土質和未來的發展;
b) 結構設計――潔凈室樓面支撐、剛性和隔離縫;
c) 機械設計――設備的選擇、系統的設計、性能要求、隔振系統、噪聲控制系統(內部和外部);
d) 建筑布置――裝備和設施布置圖、綠化區、服務區。
F.4.2 聲壓級
應該依照人的舒適和安全要求及環境(如其它設備)的背景聲壓來選擇適宜的聲壓級。潔凈室標準的聲壓級范圍在40dB(A)――65dB(A)之間。有的應用可能要求的級別較低,或者可以容忍較高的級別。噪聲控制措施應按照ISO3746:1995實施。
F.4.3 機械振動
F.4.3.1 振動對潔凈室是個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振動對工藝、人的舒適、設備和系統的使用壽命都會產生有害的影響。
F.4.3.2 潔凈室內應盡力減少振動,或利用高質量的風機或抗振擋板把振動源隔離開。
F.4.3.3 如果要求振動控制,應按相應的國際標準ISO1940-1:1986和ISO10816-1:1995規定允許的級別。
F.5 節能
進行節能設計時,可以考慮在無活動進行時減少或關閉溫、濕度控制、降低氣流。但應能夠在規定的恢復期內恢復到工作狀態。
固體廢料量
3.2.1.2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報廢的固體量,包括最大/最小和公稱報廢量
排氣要求
3.2.2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排氣種類
排氣特性
3.2.2.1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排氣流種類(如酸、溶劑、熱、一般性的等)及其分別的濃度和溫度
排氣流量
3.2.2.2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排氣流量,包括進入的和使用的最大/最小和公稱流率
排氣壓力
3.2.2.3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排氣壓力,包括進入的和使用的最大/最小和公稱流率
廢液要求
3.2.3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報廢的液體
廢液量
3.2.3.2
列出每臺設備的生產過程中報廢的液體量,包括最大/電波和公稱報廢量
環境參數
3.3
允許按原意圖使用工藝設備
溫度要求
3.3.1
列出每臺設備的最大、最小、最佳溫度要求,按設備部件內、外單獨要求而列
升溫速度
3.3.1.1
列出每臺設備最大允許升溫率
降溫速度
3.3.1.2
列出每臺設備最大允許降溫率
濕度要求
3.3.2
列出每臺設備的最大、最小、最佳濕度要求,按設備部件內、外單獨要求而列
濕度上升速度
3.3.2.1
列出每臺設備最大允許升濕率
濕度降低速度
3.3.2.2
列出每臺設備最大允許降濕率
振動要求/限值
3.3.3
列出每臺設備的最大/最小和公稱振動能級
微環境
3.3.4
是否需要微環境?
物理特性
3.4
設備尺寸、重量
安裝要求
3.5
如何安裝
運行要求
3.6
如何運行
維護要求
3.7
如何維護
預加工
3.8
產品或服務說明
后加工
3.9
產品或服務說明
工藝通過量
3.10
一段時間內通過設備的產品量
通訊要求
3.12
說明
人機工程要求
3.13
說明
表H.4―依據H.3.4確定的外部因素
內容
序號
說明
規定值
實現的性能
規章要求
4.1
列出各種影響場地的選擇和使用的規章方面的因素,包括當地區劃法律、法令、當地稅務結構和審批要求。
動力資源和因素
4.2
列出各種動力資源,包括可用性、質量和數量。
現場供水
4.2.1
列出當地地下水和市政給水情況,包括毒性、濁度等。
現場空氣質量
4.2.2
列出現場現有的空氣質量特性
現場供電因素
4.2.3
列出當地供電情況,即,V/Ph/Hz、波動強度和頻率等。
現場排廢系統因素
4.2.4
列出當地廢物系統的情況
現場振動特性
4.3
評定場地所在地的振動級和變化情況。評估對計劃的工藝和設施有無潛在的影響。
周圍環境因素
4.4
列出所有周圍、鄰近場地的構筑物、工藝、污染等。評估對計劃的工藝、設施和人員有無潛在的影響。
現場巖土因素
4.5
列出各種現場巖土因素,即,土壤毒性、土壤膨脹特性等。評估對計劃的設施有無潛在的影響。
保安和進出因素
4.6
列出保安和進出因素。評估對設施有無影響
表H.6―依據H.3.6確定的安全要求
內容 |
序號 |
說明 |
規定值 |
實現的性能 |
潔凈室內人身安全要求 |
6.1 |
鑒別對設施有影響的各種安全規范和規程 |
|
|
空氣循環區的分隔 |
6.2 |
評定各個區對控制和隔離的特殊要求 |
|
|
有毒、易燃、危險材料的貯存和運輸 |
6.3 |
評定特殊工藝和總體設施的貯存要求 |
|
|
疏散要求 |
6.4 |
評定最小疏散距離要求 |
|
|
物理要求 |
6.5 |
評定對防火材料和組件的要求 |
|
|
吹洗系統 |
6.6 |
是否需要? |
|
|
流速 |
6.6.1 |
流速多大? |
|
|
表H.7―依據H.3.7確定的備用/后備要求
內容 |
序號 |
說明 |
規定值 |
實現的性能 |
雙套系統 |
7.1 |
100%的可更換能力 |
|
|
超規格系統 |
7.2 |
規格要大于要求 |
|
|
最大的部件后備 |
7.3 |
單次故障100%更換 |
|
|
其它來源 |
7.4 |
交替轉換 |
|
|
故障檢測和報告 |
7.5 |
|
|
|
方法變換 |
7.6 |
手動或自動 |
|
|
表H.8―依據H.3.8確定的操作和維護因素 |
||||
內容 |
序號 |
說明 |
規定值 |
實現的性能 |
MTBF |
8.1 |
平均故障時間 |
|
|
MTTR |
8.2 |
平均維修時間 |
|
|
最大維修時間間隔 |
8.3 |
修復時間多長? |
|
|
可用的備件 |
8.4 |
多少?種類? |
|
|
表H.9―依據H.3.9確定的影響人和生產力的個人因素 |
||||
內容 |
序號 |
說明 |
規定值 |
實現的性能 |
人流、物流要求 |
9.1 |
評定產品和工藝流程的要求和人流的要求。評定各個工序之間的距離及其功能的相互依賴性。評定人流和進出的需求。 |
|
|
氣閘 |
9.1.1 |
是否要求? |
|
|
更衣要求 |
9.1.2 |
服裝類型? |
|
|
工作頻率 |
9.2 |
列出潔凈室的工作頻率,即,連續或間斷。如果是間斷性,要規定工作頻率,如每周5天,每天8小時。 |
|
|
人機工程學 |
9.3 |
任何要求 |
|
|
美學 |
9.4 |
任何要求 |
|
|
H.6 參照條款4
表H.13―參照條款4
參照條款 |
要求說明 |
反應、要求、技術要求 |
4.2 |
參照的ISO標準號? |
|
4.2 |
本標準的日期? |
|
4.4 |
受控空間使用的一般目的是什么? |
|
4.4 |
潔凈室內要進行什么操作? |
|
4.4 |
有無由于使用標準造成的限制(見附錄A、B、D中的例子)? |
|
4.5 |
按照國際標準ISO/DIS 14698-1、ISO/DIS 14698-2和ISO/DIS 14698-3 的相關部分要求的潔凈度等級或需求是多少(見附錄F中的例子)? |
|
4.6 |
為了驗證,需要測量哪些環境參數?允許的變量、允許使用的測試方法和校準方法(ISO/DIS 14644-2和ISO/DIS 14644-3)是什么(見附錄F中的例子)? |
|
4.7 |
闡述為達到要求的潔凈度等級而采用的污染控制概念(包括設施的使用和性能標準)(控制概念的說明見附錄A)。 |
|
4.9 |
流經潔凈室的材料有哪些(見附錄D中的例子)? |
|
4.10 |
應達到并保持要求條件的占用狀態是哪一類?其中包括時間變量。占用物,如更衣、衛生技術、人流和所有潔凈區的進出控制等采用的控制方法(見附錄C中的例子)? |
|
4.11 |
提供設施的布置圖和構造圖(見附錄D中的例子)。 |
|
4.12 |
提供所有臨界尺寸和重量限制,包括與可用空間有關的上述數據(見附錄D中的例子)。 |
|
4.13/4.14 |
在受控空間內待安裝的工藝設備,包括建造方法、維護、排放、規格、重量和動力要求(見附錄B、D、E、G和H中的例子)。 |
|
4.15 |
應及時地提供建造受控空間用的系統部件的維護要求(見附錄D和E中的例子)。 |
|
4.16 |
為下述各種責任進行定義:標準說明、設計依據、詳細設計、施工圖、施工、測試、試車、鑒定,包括測試的進行和證明(見附錄E和G中的例子)。 |
|
4.17 |
差別各種外部環境的影響,如化學和微粒污染、噪聲和振動(見附錄H中的例子)。 |
|
參考書目
ENV 1632:1996-07 潔凈室技術-潔凈室和潔凈空氣設備的設計、建造和使用
IES-RPCC012.1 潔凈室設計中的考慮事項Mount Prospect ,lllinois:環境科學研究院,1993
IES-RPCC018.1 潔凈室設計中的考慮事項Mount Prospect , lllinois:環境科學研究院,1993
ISO 1940-1:1986 機械振動;剛性轉子的平衡質量要求;第1部分:允許的剩余失衡之測定
ISO 3746:1995 聲學-用聲壓測定噪聲源的聲功率級采用反射平面上之包絡測量表面授調查方法
ISO 7730 溫熱環境-測定熱舒適條件的PMV和PPD指數及技術要求
ISO 10816-1:1995 機械振動-通過測量非旋轉部件來評定機械振動-第1部分:通則
US聯邦標準209E 潔凈室和潔凈區的懸浮微粒潔凈度等級 美國總務署,1992
VDI 2083 第2部分 潔凈室技術;建造、使用和維護 柏林:Beuth Verlag 公司,1996
各國與潔凈室相關的主要標準/建議
醫藥產品用GMP的EC指南。日內瓦:歐盟委員會,1995
ISO/DIS 13408-1:1996: 保健產品的無菌加工-第1部分:總要求
污染控制標準/建議的調查
IES-RPCC009.2: 關于污染控制的標準、規范、方法和類似文件的摘要。lllinois:環境科學研究院,1993
主要污染控制手冊
Tolliver,D.L(ed):微電子污染控制手冊。Park Ridge(新澤西):Noyes出版公司,1988,第488頁
Whyte, W.(ed.):潔凈室設計。Chichester:Wiley,1991,第357頁
Hauptmann-Hohmann (eds):潔凈室規范手冊。Landsberg:ecomed Verlag:1992
Liebermann, A: 污染控制和潔凈室。Van Nostrand Reinhold,1992 第304 頁
污染控制術語詞典
IES-RP-CC011.2:污染控制術語和定義匯編。Mount Prospect , lllinois:環境科學研究院,1996
序言
本文描述的原理用于推行適宜的衛生做法。只要有規定要求,可使用標準所附附件中建議的方法,但是建議的方法要與具體規定的方法相當。
附件A(標準)
生物污染測量方法的原則
A.1 序言
本附件列出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環境下表面生物污染分析、測量和評估須遵守的原則。為了探測存在和可能需要監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樣。
本標準描述了應用潔凈技術的危險區生物污染評估與控制的一般原則與基本方法,對生物污染的評估應與本標準一道進行。
此外,還要考慮以下因素:
a) 采樣設備與方法;
b) 采樣效率;
c) 儲運過程中采樣活粒子的存活;
d) 結果表達。
A.2 原則
危險區細菌污染的探測與監控方法是按照采樣計劃用適當的采樣裝置采集活粒子。
A.3 選擇采樣裝置
由于生物污染的采集與預測有多種方法和相關裝置,因此采樣裝置的選擇應根據監控區的情況預先判別。選擇特定的用途應考慮以下重要因素:
a) 要進行采樣的活粒子類型(營養細胞和/或細菌及/或真菌孢子);
b) 活粒子對采樣過程的敏感性;
c) 活粒子的預期濃度;
d) 原生菌群;
e) 混合種群;
f) 探測少量生物污染的能力;
g) 采樣危險區周圍環境條件;
h) 采樣時間與耗時;
i) 采樣方法,采樣培養基的材料和特性;
j) 采集精度與效率;
k) 培養及活粒子探測和評估方法;
l) 要得到的信息類型(如數量、質量方面)。
A.4 采樣方法
由于要采樣的成分有多種類型,也有一些對它們進行采樣的方法[2;4;5;8],選定的方法要考慮由環境和要使用的監控設備主導的限制。在對活粒子進行采樣時,應考慮以下重要因素:
a) 采集,粒子去除和/或捕集的效率;
b) 采集與儲運過程中活粒子的存活;
c) 必要時要考慮萃取/沖洗液。
A.5 采樣
代表性樣品的采集所使用的方法和容器不應增加和/或抑制固有的生物污染。(見5.3)
附錄B
(參考)
氣懸浮生物污染測量方法指導
B.1 序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導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環境下空氣懸浮生物污染的分析與測量技術。為了探測存在和可能需要監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樣。
氣懸浮生物污染的評估遵循本標準和附件A的基本原則,它們要求在采用潔凈技術時要建立評估和控制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統。
對危險區氣懸浮生物污染的評估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說明。
采樣裝置的鑒定技術見附件C(參考)。
B.2 原則
當危險區為空態、靜態、適當的可以使用態和常規的正常使用時,危險區內空氣的細菌污染探測和監控方法是按采樣計劃用適當的采樣裝置采集活粒子。通過對采集培養基的直接震動或采用專用膜過濾器過濾(對以上膜進行后續處理)采集粒子。
B.3 采樣裝置
空氣懸浮活粒子的采集和計數有各種方法和采樣裝置[17;24;28];特殊方法、材料和裝置的選用取決于采樣的目的。氣溶膠采樣的效率會受到粒子動量的影響,(質量與速率的產物);因此在選擇適當的方法和設備[17;18;21-28]時需格外注意。
采樣裝置分為兩類:
1) 無源采樣裝置,如沉淀盤,(涂敷玻璃或金屬盤或滑動片和布;
2) 有源采樣裝置,如震動和液體捕集采樣器和過濾采樣器。
以上裝置的生產廠家須提供使用說明書和使用限制。
B.3.1 選擇采樣裝置
采樣率,采樣時長和選定的采樣裝置可能會對采集的微生物的存活性產生很大的影響。沖擊裝置可能不適合對空氣懸浮活粒子的采樣,因為容量小,采樣率低并且容易打碎活粒子團[21]。
由于投入商業使用的細菌空氣采樣系統數量大、種類多,所有系統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物理和生物效率[19;32],因此在選擇特定的用途時應至少考慮以下因素:
a) 需采樣的活粒子的類型(細菌和/或真菌的孢子和/或營養細胞)[32]
b) 活粒子對采樣程序的敏感度
c) 期望的活粒子濃度
d) 探測生物污染量多少的能力
e) 用于所期望微生物的適當培養基
f) 采樣時間與耗時
g) 采樣環境的周圍環境條件
h) 采樣器對單向氣流的干擾
i) 采樣器的特性,如:
1) 對于低含量空氣懸浮活粒子的適當采吸流量
2) 適當的震動/氣流速度
3) 采樣精度與效率
4) 易于搬運(重量,體積)和操作(使用方便,輔助設備,對真空泵的依賴,水、電等)
5) 易于清洗、消毒或滅菌
6) 對要測量的生物污染不會自然增加活粒子
來自采樣器的排氣不應污染潔凈室。
B.3.2 無源細菌采樣裝置(沉淀式采樣裝置)
無源細菌空氣采樣器(重力沉淀采樣器)如沉淀盤,不測量空氣中活粒子的總數,只測量活粒子污染表面的速度。因此沉淀盤可用于對產品的氣懸浮污染進行數、質量的評估。先按單位時間確定沉淀盤的計數,然后將產品暴露的面積和時間與沉淀盤的相聯系,即可算出產品可能受到的污染量[28-30]。
以上裝置沒有總氣懸浮粒子的數量監控值,因為它們無法探測不沉淀到培養基表面的微生物,而且活粒子群的沉淀速度會受到氣流及其擾動的影響。沉淀盤只應從數量、質量方面評估[21]因重力沉淀于特定使用場內的空氣懸浮粒子對產品/裝置/表面的可能污染情況[28;29;30](見附件D)。
B.3.3 有源細菌采樣器
為評估空氣的細菌質量,需要在危險區使用有源空氣采樣裝置。有幾種商用的有源裝置,每種都有自己的限制。為了測量特殊情況如通風管和單向氣流中的空氣生物污染,應在等動力狀態下進行采樣。如果采樣不是等動力的,得到的就可能是無代表性的、數量偏大的大粒子。如果吸管與氣流方向形成角度,也會引起活粒子的失真分布。進入測量裝置的抽氣速率應與周圍空氣移動的速率相同且與氣流方向一致。
大多數的采樣器都有固定的真空入口方向,可以是垂直的(面朝下),也可以是水平的。有的采樣器有可移動的入口。入口速率通常是固定的;但是,在不同裝置之間入口速率會有很大區別,這一點在選擇設備時應加以考慮。
采樣時,采樣點的空氣移動方向可采用煙玻管來記錄。
有的采樣器不適于等動力采樣,選擇時應考慮監控要求。根據采樣原理,有兩種主要采樣方法和相應的設備適用于生物污染正常的的危險區(低含量),即震動采樣器和過濾采樣器。
B.3.3.1 震動和液體捕集采樣器
由于有多種震動和液體捕集或沖擊采樣器可用于探測活粒子的高低濃度[19;30],選用的裝置應有以下特點:
a) 撞擊培養基的采樣空氣的震動速度是以下兩種情況之間的折衷,1)速率高,足以采集到約1μm的活粒子,2),速率低,足以避免因機械損傷或打碎細菌或微小真菌團引起的活粒子存活性的下降;
b) 抽氣流量,它決定著采樣時間,是兩方面因素的折衷,即需要足夠的采樣量以探測含量很低的生物污染和避免大量采樣會使采集培養基的物理與生物特性發生重大改變;
c) 在生物污染較重區,請適當選用震動方法和采樣量,以得到能夠解讀結果數據的單獨的菌群[20]。
采樣裝置至少要符合以下要求:
a) 在適當時間內采集1m3、而又不會使采樣培養基明顯干燥的足夠流量,如約100L/min;
b) 對培養基的中等震動程度,如<20m/s。
B.3.3.2 過濾采樣器
過濾采樣裝置廣泛用于氣溶膠采樣。通過適當選擇送氣機、過濾器介質和過濾器尺寸,在給定的采樣時間內幾乎可做任意量的采樣。
由于采用脫水方法,過濾可能會降低某些種類微生物的存活性,因此,選擇適當的采樣器設計十分重要。過濾器通過若干原理從大氣中或氣流中去除粒子。這些原理有直接攔截,慣性處理,擴散沉積,靜電吸附和重力吸引。在給定情況下起決定作用的原理取決于流量、過濾器性質和氣溶膠性質。
對于過濾采樣裝置的設計和使用,請考慮以下重要因素:
a) 沒有影響活粒子震動過濾膜速度的靜電;
b) 保證適用的限制或抽氣流量及震動空氣速度與B.3.3.1相同;
c) 保證過濾膜架與真空源連接,帶有測量采吸率的裝置,不污染過濾器材料;
d) 保證過濾膜架可在無菌狀態下放置于過濾器架上,并可在過濾掉所需量的空氣后以無菌的方式取下,可直接放到培養基上或者如果是膠質過濾膜,則按以下要求實施辦法:
1) 建議方法:將濾膜溶于培養皿內2.5ml的無菌氯化鈉緩沖液中(0.9%v/v)。適當搖動培養皿后將其置于培養箱內,以適當溫度培養1到20分鐘以促進溶解。使用該溶液的一份等分試樣接種到適當的培養基上以適當溫度培養。
2) 替代方法:將濾膜直接放到適當的培養基上以適當溫度培養。
進行生物氣溶膠[20]采樣時,請考慮環境條件和過濾器要求的限制,如:
a) 溫度;
b) 含水量;
c) 人工制品配方;
d) 過濾器尺寸;
e) 過濾器機械特性;
f) 從采樣點到實驗室的輸送條件;
g) 只針對活粒子的計數限制。
B.4 結果的表述
建議活粒子數的表達采用活單位(VU),推廣到1m3。
附件D(參考)
表面生物污染的測量方法指導
D.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導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環境下表面生物污染的分析與測量技術。為了探測存在和可能需要監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樣。
對危險區表面污染的評價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說明。
表面生物污染的評價遵循本標準和附件A的基本原則,它們要求在采用潔凈技術時要建立評價和控制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統。
D.2 原則
當危險區為空態、靜態、適當的可以使用態和在常規的正常使用時,危險區內空氣的細菌污染探測和監控方法是按采樣計劃用適當的采樣裝置采集活粒子。通過對采集培養基的直接震動或采用專用膜過濾器過濾(對以上膜進行后續處理)采集粒子。
D.3 采樣裝置
D.3.1 接觸式采樣裝置
接觸式采樣裝置可用于平滑表面。
可用接觸盤或其它裝在適當軟式或硬式容器中的培養基與采樣表面接觸的其它裝置。使用的表面接觸裝置應有不小于20cm2的接觸表面。
使用接觸盤的水平采樣點的理想方法如下:培養基表面應與采樣點接觸不少于10s,向整個接觸表面施加恒定均勻的壓力(如施加的質量約為25g/cm2),不得有環形或線性運動。裝置有接觸并拿開后,要加蓋并盡快用適當的培養條件培養。
D.3.2 間接采樣裝置
采樣活體單位也可采用適當的棉釬技術[10-12]。采用經過滅菌的潮濕錦釬、海綿或擦布特別適用于大面積、非吸引式、不規則或接觸裝置無法使用的凹面的采樣。
也可使用沉淀盤對懸浮活粒子因重力沉淀于特定使用區形成的表面污染進行數質量評估。
D.3.2.1 棉釬
應使用棉釬(最好是合成物[4,5])先用經過消毒的沖洗介質,如緩沖生理鹽水、林格氏溶液或適當的培養基沾濕。在指定采樣區用潮濕棉釬密排平行擦拭,同時緩慢轉動棉釬。應對相同區重復進行采樣,用同一棉釬垂直于開始的涂抹進行涂擦。采樣后,棉釬應置于規定量的適當的消毒沖洗液中攪動。應對該沖洗液做活單位試驗([10]提供了適當的試驗方法)。
D.3.2.2 沉淀盤
必要時,可先用裝有適當培養基的沉淀盤確定在給定時間內通過重力作用從空氣沉淀到表面的帶菌粒子數;然后該盤送去培養。此法不測量空氣中含有的細菌總數,只測量在采樣期間沉淀在表面的細菌數。使用大口徑的培養皿(即14cm直徑)并延長接觸時間可提高此方法的靈敏度,但要防止培養基脫水([16]提供了適當的方法)。
D.4 結果的表述
建議表面活粒子數的表達采用活單位(VU),推廣到1dm2,或者如果使用沉淀盤,則推廣到1dm2/h(1dm2=100cm2)。
附件E(參考)
織品生物污染的測量方法指導
E.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導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環境下織品生物污染可能選用的分析與測量技術。
對危險區織品污染的評價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說明。
織品生物污染的評價遵循本標準和附件A的基本原則,它們要求在采用潔凈技術時要建立評價和控制織品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統。
為了探測和監控織品上或從織品脫落的活粒子,本評價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樣。在危險區使用的織品應有足夠的潔凈度以適于其使用的活動和用途。應當對織品的生物污染進行監控以減少對危險區內活動、產品、裝置等構成不利影響的危險。
關于織品的選擇,以了解危險區內相關生物污染的情況,以及對該生物污染的評價,應考慮以下重要因素:
a) 織品的種類與形式,如保護衣,擦布等;
b) 織物選擇;
c) 織物的粒子產生與擴散特點;
d) 因織物特性形成的阻隔作用不足;
e) 織品的清洗處理;
f) 從織品上清除粒子的效率;
g) 織品的設計;
h) 織品的可滲透率和表面條件。
如果發現織品的生物污染超量,要采用適當的方法查找可能的原因。一般原因可能有:
a) 因織物特性如纖維類型、編織或設計引起的粒子不良滯留;
b) 使用不當,如衣服更換不勤;
c) 除污染不充分和/或清洗效果不好;
d) 危險區微生物限制的織品清洗周期不適當。
本附件提供的指導不用于確定活粒子對織物的滲透率,為此需用其它技術[34]。此外,本附件不涉及某些用途可能需要的特定方面的織品,如經滅菌和去粒子的織物,也不涉及由目檢或觸摸判別的織品質量。
E.2 原則
危險區織品細菌污染通過使用適當的采樣裝置按采樣計劃采集活粒子實施探測和監控。采集活粒子可用直接接觸或間接采集法,如使用膜過濾技術。
E.3 采樣裝置
本章說明的多種采樣方法在用來除粒子時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E.3.1 接觸式采樣裝置
為確定織品上的活粒子,可使用適當的接觸式裝置(見附件D),包括可用于小織品的裝置。
如果使用的采樣裝置在支托上用了脫水培養基,可按廠家指定的液量或使用使洗滌劑和/或消毒劑滅活或中和的溶液進行再水化。
E.3.2 膜過濾采樣裝置
織品表面的活粒子采樣可用帶有適當膜過濾器的膜過濾架進行[35;36],此處,織物放在有膜過濾器的膜過濾架開口處,空氣經采吸經過織物。然后檢查膜過濾器的活粒子。
E.4 結果的表述
建議表面活粒子數的表達采用活單位(VU),推廣到1dm2的采樣織品(1dm2=100cm2)。
附件G(參考)
液體生物污染的測量方法指導
G.1 引言
本附件提供了指導并描述了在需要生物污染控制的環境下液體(水的或非水的)生物污染的評價技術。為了探測存在和可能需要監控的活粒子,附件涉及采集代表性采樣。
液體生物污染的評價遵循本標準和附件A的一般原則,它們要求在采用潔凈技術時要建立評價和控制液體生物污染的正式系統。此外,應考慮以下因素[37-43]:
a) 危險區內細菌生態及相關參數;
b) 特定液體中活粒子的希望濃度;
c) 液體條件;
d) 采集的精確性與效率。
G.2 原則
當危險區處于準備就緒、可以使用狀態時,應按正常使用情況下適當和例行的做法通過用適當的采樣裝置按采樣計劃對危險區中液體的細菌污染進行探測和監控。可采用直接或間接技術實施活粒子的數量質量探測。
G.3 過程
確定液體生物污染有各種方法,選擇哪種方法取決于液體的性質和需要采樣的量,比如可以使用灌澆平碟,展寬平碟,膜過濾和其它方法。
采樣時液體壓力要適當降低,應注意液體條件和液體中活單位的期望濃度。
G.3.1 采樣準備
根據液體和生物污染的程度,試樣的測試可直接或在適當處理后進行。
G.3.2 采樣
選擇的生物污染探測方法應與要采樣液體的性質相適應,可能需要以下技術:
a) 直接培養,如展寬平碟,系列稀釋(MPN方法);
b) 間接培養,如采用膜過濾方法的采樣濃度,該法有后續培養或帶放射標簽基質及放射活性測量;
c) 細菌ATP測量;
d) 阻抗測量。
G.4 結果表述
建議表面活粒子數的表述采用活單位(VU),推廣到1ml(或1cm3)。
文獻
1. ISO/DIS 1441.1994.Medical Devices- Risk Analysis. CEN,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Brussels.
2.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isks.1993.Covello,V.T.,Merkhofer,M.W.(eds.).ISBN 0-306-44382.Plenum Press. New York.
3. HACCP-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1992.Pierson,M.D,Corlett Jr., D.A.(eds.)ISBN 0-442-00989-5.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
4. 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 system and guidelines for its application.1995.CodexAlimentarius Commission. Alinorm 97/13.Annex to Appendix ll. Joint FAO/WHO Food Standards Program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5. Fault Tree Analysis.1990.IEC 1025-1990.
6.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System Reliability. Procedure for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EMA).1985.IEC 812-1985.
7.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lean Rooms and other Controlled Environments .1995 Pharmacopeial Forum21;<1116>.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l Convention , Inc.
8. Schmalreck, A. F., Brammah, R.G.1997 The application of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System in bio contamination control .PDA Joumal o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ress.
9. Bartlett, R.C.1985.Quality control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In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p.16.Lennette, E.H., Balows, A., Hausler Jr ., W. J., Shadomy, H.E. (eds.), 4 th edition.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10. Miller, J.M.1985.Media and Reagents. In: Methods for 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Chapter 3,59-87. Miller, J. M., Wentworth. B.B (eds.).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 Washington. D.C.
11. Atlas. R. M., Parks. L.C.(eds.)1993. Handbook of Microbiological Media. CRC Press, Boca Raton. USA.
12. Isoard, P., Calop, J., Contamin , C. 1982.La Contamination Microbiologiquedes atmospheres closes. Origines: methods d’etudes. J. Chir. (Paris). 119.503-512.
13. ISO 7218.1994. Microbiology-General guidance for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s Draft Revision.
14. Hattori, T.(ed.).1988,The Viable Count .Quantitative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 Science Tech. Inc., Madison-Springer Verlag, Heidelberg.
15. Corry; J.EL. .1982.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of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Media. GIT Verlag, Darmstadt .ISB 3-92195-17-X.
16. Whyte .W., Niven, L.(1986).Airborne bacteria sampling: the effect of dehydration and sampling time. J. Parent. Sci. Technol .40,182-187.
17. DeCosemo, G.A.L., Steward. I.W. Griffith, W.D.1992. The assessment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J. Aerosol Sci .,23,(S1)683-686.
18. DeCosemo, G.A.L., Griffith, W.D.1992.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ssment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J. Aerosol Sci .,23,(S1)665-683.
19. Rothwell, G., Williamson, P., Griffith. W.D.1993.Measurement of the bioefficiency of three biological WSL Report.
20. Lodge Jr., J.P.,(ed).1991.Methods of 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3 rd edition .Intersociety Committee WSMA/AIChE/APWA2/ASME/HPS/ISA. Lewis Publishers, Inc .Chelsea, USA.
21. Marshall, K.C.-Adhesion and growth of bacteria on surfaces by oligotrophic bacteria (1988).Canad. J. Microbiol.34,503-506.
22. Isoard ,P., Calop, J. 1980.Prelevements microbiologiques des atmospheres closes par impact a faible vitesse. VDI Berichte no. 386,139-143.
23. Khater, Y., lisoard P., Gad el Hak, M.1986.Granulometric study of therapeutic aerosols. Proc.8 th lnt .Symp. on Contamination Control .Milan ASCCA(ed).
24. ASPEC .1978.Recommandation 7807 Principes et methodes de mesure de la biocontamination de I’ air, ASPEC Paris.
25. Marthi, B., Lighthart. B.1990,Effects of betaine on enumeration of airbome bacteria .Appl. Envir. Microbiol. 56,1286-1289.
26. Cox, C.S .(1987).The aerobiological pathway of microorganisms. Blackwell, London.
27. Ford, N., Lidwell, O.M.(1975).Airborne intection in a fully-air-conditioned hospital. Transter of airborne particles between rooms resulting from the movement of air from one room to another. J.Hyg.73,31-44.
28. Clark ,S., Lach, V., Lidwell ,O.M.(1981).J. Hosp. Infection 2,181-186.
29. Whyte, W., Niven, L.(1986).Airborne bacteria sampling; The effect of dehydration and sampling time. J. Parent. Sci. Technol.40,182-187.
30. Whyte, W.(1986).Sterility assurance and models for assessing airborne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J. .Parent. Sci. Technol.40,188-197.
31. Whyte, W .,Bell, N.D.S., Baillie, A.J., Diamond, J.A., Jess, J., Prout. G., Russel, M.1992.Suggested Modifications of the Clean Room Air Standards of the EC Guide to GMP .Pharm. Technol.4,12-16.
32. USPC.1992.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lean Rooms and Clean Zones.(1116) Pharmacopeia Forum18 ,4048-4054.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Convention.
33. Isenberg, H.D.(ed.).1992.Air Cultures for Fungi.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p. 11.8.1-11.8.7.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34. Whyte, W.(ed.)1993.Microbial and Particle Dispersion from and through Clothing. In: Clenroom Technology, p.48-63,University of Glasgow, UK.
35. AFNOR G07-172.1992.Textiles: Articles textiles traits en blanchisserie. Methode de control et d’essai de la qualite hygienique du linge ?Proopete hygienique.
36. ASTM F51-68.1968.Enumeration of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of clothing.
37. Wemicke, F., Kampfer, P., Dott, W.1990.Einflub des Isolationsmediums und der isolationsbedingungen auf die Erfassung des bakteriellen Artenspectrums im Trinkwasser,(influence of medium and conditions on the isolation of bacterial species from drinking water); Zbl. Hyg. 190,26-38.
38. Taylor, R.HM., Allen ,J.M., Geldreich, E.E.1983.A comparison of pour plate and spread plate methods .J. Am. Water Works Ass.75,35-37.
39. Guirard ,B.M., Snell, E.E.1981.Biochemical Factors in Growth. In:Manual of Methods for General Bacteriology. Chapter 7, p.79-111.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Washington D.C.
40. Marshall, K.C.1980.Rea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ions and macromolecules at interfaces ,In: Contemporary Microbial Ecology. Ellwood, D.C., Hedger, J.N., Lynch. J.M., Slater, J.H.(eds.). p.91-106. Academic Press, ISBN 0-12-236550-X.
41. Atlas, R.M., Parks. L.C.(eds.)1993.Handbook of Microbiological Media. CRC Press, Boca Raton, USA.
42. DIN 58949 Part 9.1991.Medical Microbiology: Quality assurance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ies- use of control strains for testing culture media. DIN Pocket Book 222.2 nd .Ed.p.124-149.Beuth Verlag. Koln.
43. Miller. J.M.,1985.Media and Reagents .In: Methods for 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Chapter3,p.59-87.Miller, J.M., Wentworth. B.B.(eds.),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44. Parenteral Drug Association Environmental Task Force (PDAETF).1990.Fundamentals of a microbiologic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gram. Technical Report No.13.
45. Anonymous 1996.Textiles. Articles textiles traits par blanchisserie. Proprete hygienique par I’ application du systeme HACCP. Draft French Standard XP G07-172.
1 范圍
本ISO標準給出的基本指導原則和方法要求適用?廠對各種微生物數據進行評定所選系統規定的危險區內對有生命粒子采樣得到的生物污染數據進行估計。
ISO 14698的本部分應與適宜的其它ISO 14698系列標準及其附件一起使用。
本標準不適用于測試確定有生命單位的微生物計數技術的性能:如應該定期使用的板式汁數法適用的標準是ISOE 30[3l。
2 參考標準
下述參考標準包含在本文中引用的構成ISO標準的條款。指明的版本在出版時均是有效的。所有版本均可進行修改。鼓勵ISO的協議各方探討使用下述最新版本標準文件的可能性。
ISO和LEC的成員保存有當前有效的國際標準。
ISO 8402: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詞匯
ISOE 30:分析數據的統計:微生物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ISO 3534-I (1993年12月):統計――詞匯和符號――第1部分:概率和通用統計術語
ISO 3534-2 (1993年12月):統計――詞匯和符號――第2部分:統計質量控制
IS0 7218: 1996 微生物――微生物檢驗通則
3 術語
為進一步闡明本標準中使用的術語,在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系列文件的標準定義部分增加了補充說明性的詞匯(如,微生物、生物污染、有生命的)。下列定義適用于本國際標準:
3.1
行動限值(actionlevel(s))
由用戶按規定設定的、受控環境內的微生物級別
注如超過了行動限值,要求立即研究糾正措施,并馬上采取行動。
3.2
空氣生物污染(aerobiocontaminatlon)
空氣中和/或氣體中由有生命粒子造成的污染
3.3
警報限值(sleftlevel(s))
由用戶按規定為受控環境設定的微生物限量。
注如超過了警戒級,應調查研究,保證過程和/或環境處于控制之下
3.4
生物氣溶膠(bioaeros01)
在氣態環境中彌散的生物介質(如有生命的粒子、過敏原、毒素或微生物原的生物性活性復合物)。
3.5
生物污染(biocontamination)
材料、器件、個體、表面、液體、氣體或空氣受有生命的粒子污染
3.6
潔凈室(CIeanroom)
室內懸浮粒子濃度受控的房間。房間的建造和使用方式都要盡可能減少室內引入、產生和滯留粒子,室內其它相關的參數(如溫度、濕度和壓力)按要求控制
3.7
接觸裝置(contactdevice)
特殊設計的、用于裝放已滅菌的培養基,帶有可維護表面
3.8
接觸皿(contactplate)
容器是剛性碟子的接觸裝置
3.9
控制點(controlpoint)
受控環境中的任意
降低到合格的限值
在該點處采取微生物措施,防止生物污染的危害,并把其消除或
3.10
糾正措施(correcfiveaction(s))
生物污染監測結果表明超過了警報限值或行動限值時應采取的措施
3.11
估計(estimation)
根據對樣品的觀察,把數值賦予選定作為采樣群體之統計模型的分布參數的工作過程(1SO3534-1:1993)
3.12
估計值(estimate)
經過估計得出的估計值(1S03534-1
3.13
估計量(eatimator)
用于估計群體參數的統計量(1S03534-:
3.14
評定(evaluation)
對數據值進行鑒別的工作過程
3.15
危害(hazard)
任何對個體、環境、工藝或產品造成有害影響的生物、化學、物理組份或因素
3.16
碰撞(impact)
有生命粒子對一固體表面的碰撞
3.17
沖擊(implngement)
見液體分離
3.18
液體分離:撞擊(iquid trapping;)
3. 19
鑒定(qualification)
證明一個實體是否能滿足規定的要求的過程(實體:活動或工藝、產品、組織或上述任何項的組合)(ISO 8402)
3. 20
危險(risd)
一種有害物已確定的危害性后果
3. 21
沉降皿(settle plate)
指定敞開一段規定時間的容器(如裝有已滅菌的培養基媒介的、規格適宜的培養皿)
3. 22
分層現象(stratification)
定群體分成在所研究的特性方面更具有同質性的子群體或層的工作過程
3. 23
拭子(swab)
經過滅菌的收集裝置,對被采樣的微生物無毒性、無抑制作用,由大小適宜的特定材料構成,裝在一固定裝置上
3.24
涂拭(swabbing)
用事先以萃取液(洗脫液)潤濕的拭子涂拭一規定面積的表面,以此方法取樣來檢測有生命的粒子
3. 25
目標限值(target level(s))
由用戶為其自身目的按規定設定的微生物限值
3.26
認證(validation)
通過準備并檢驗客觀證據來確認達到了對特定用途的特殊要求
3.27
活粒子(viable particle)
能夠繁殖、產生可表明的增長的、孤立的、自然生成的微生物或群集的微生物
3.28
活單位(viable unit(VUI)
一個或多個聚集在一起的活粒子,作為一個單位來計數。當以在瓊脂培養基上的菌落來計算VUs時,通常把它們稱作菌落成型單位(CFU)
3.29
危險區(zone at risk)
按地理位置確定、并劃定界限的空間,在其中的個體、產品或材料(或上述任何項的組合)尤其易受生物污染
4 生物污染數據的評定和說明
對危險區進行微生物監測得出的生物污染數據在進行估計和評定時,應把下述因素考慮在內:
a) 收集的數據的標識;
b) 要求的定量資料量;
c) 方法(如,統計規程的選擇、相關性分析、人工智能等)
d) 數據分層(見4.2.4):
e) 生物污染監測數據的表示法;
f) 有生命的粒子的定量和定性的確定;
8) 分析方法的可靠性的潛在問題;
h) 時間趨勢(趨勢分析):
i) 控制圖表(見4.2.4和4.2,6):
考慮到下述兩種情況,建議生物污染數據的評定分兩個階段進行:
a) 基本組分,包括初級監測階段(見4.1):
b) (常規)監測時對生物污染數據的估計和評定(見4.2)。
4.1 生物污染數據的估計、說明和報告:
4.1初始監測階段生物污染數據的估計和評定
4.1.1確定生物污染的存在和影響
確定生物污染的存在和影響要求利用直接和間接的微生物監測方法分幾步完成。為保證可靠的估計生物污染數據,至少應把下述重要因素考慮在內:
a) 采樣:采樣材料要有適當數量和同質性,樣品稀釋液要有適當精度(見IS014698-1):
b) 活粒子各種組分、隨時間的可變性、(不斷增長的阻力)的影響,或對幸存的和復原的活粒子的壓力和傷害作用;
c) 來自受控環境內和/或危險區內不同采樣點的生物污染數據(見IS014698-1):
d) 培養技術和/或估計方法:
e) 分析方法(定量和/或質定的估計)的選擇及直接和間接微生物檢驗之間關系的程度。
4.1.2生物污染數據的收集
為設定初始工作限值,通常在初始監測階段對受控環境中活粒子進行較頻繁的測定。隨著對生物污染的了解不斷深入,測定頻率也可以降低。
4.1.3 目標、警報和行動限值
用戶應該對每個危險區就其應用領域的特殊要求和通過實施采樣計劃得到的初始數據結果確定適當的目標限值,然后據此制定出適當的警報和行動限值。根據得到的微生物監測數據,可能需要適當地調整上述限值。
4.1.4 認證
每種常規使用的計數技術都應進行認證。對估計方法進行認證可以定量和定性地掌握主要的生物污染情況。
認證計數方法應該考慮下述情況:
a) 有關的活粒子:
b) 預期的活粒子數目(如濃縮或稀釋樣品的要求):
c) 所選媒介支持生長的能力和保證復原的能力:
d) 所選培養基的條件能否支持在所選培養基媒介內/上充分生長;
e) 所選孵化時間能否足以可靠地預計樣品中的生命計數:
f) 能否利用代謝活動來估計活單位。
認證微生物技術的指導說明見[13;14]。
4.1.5 糾正行動(變化控制)
采取的行動應該包括:
a) 清除嚴重的和/或系統性的誤差
b) 評定發生的變化:
c) 制定修正的方法的恢復效率:
d) 認證設備:
e) 證明及文件。
4. 1. 6 記錄
對方法、儀表、內部審計的常規或定期的檢查、原始的觀察、計算、數據和最終的報告的記錄等都應存檔保管。記錄必須包括參與采樣、制備、測試、評定和報告的人員的身份、簽字。草簽或標記的記錄應該保管好,并且適當的更新。
報告將按要求分發。其中可包括傳真、郵件和/或電子數據傳輸。
對數據/記錄包括計算機中的文件應提供適當的保護。
4.2 常規監測階段生物污染數據的估計和評定
常規監測內容有采樣、樣品追蹤、數據收集、數據記錄、數據評定、微生物數據評定的統計表示和趨勢分析及控制圖表。
4.2.1 采樣和樣品追蹤
有效的生物污染數據最重要的步驟,即采樣的資料可見ISO 14698-1。此外,實驗室應該有可靠適用的規程,對從接收到分析中的樣品進行明確的標識和處理,并且能保證結果和樣品相對應,放置無誤。
4. 2.2 數據收集
采樣計劃應該遵循ISO14698-1的通則。
為避免收信到有差錯的數據,至少應該考慮到下述情況:
a) 特殊的應用;
b) 識別特定的數據參數;
c) 過程/系統中的數據收集點;
d) 檢測限制;
e) 測試系統的靈敏度;
f) 工作和工作數據的收集。
4.2.3數據記錄
為保證在規定的期間內可隨時得到關于測試的各種資料,應該編制并實施數據記錄和處理的明確規程,其中應包括下述各項:
a) 原始數據:
b) 記錄中的資料類型和清單;
c) 實驗室文件或計算機化的記錄的標記和放置地點:
d) 使用工作手冊、工作表格或計算機或其他手段記錄各種觀察結果、計算或其他有關資料:
e) 突出顯示樣品異常值的標準方法:
f) 對結果改善情況的審查跟蹤:
g) 如重復進行分析,必須明確規定出合格的數值;
h) 必須遵循的關于記錄、檢查、糾正、簽署及會簽觀察結果、計算和報告的規程;
i) 關于持續說明的建議;
j) 特定的、法律的或規章的要求;
k) 適用于對目標限值有作用的應用領域的要求。
4.2.4.數據評定
在對生物數據進行統計計算之前,特別是記錄有許多觀察結果時,需要對數據進行編排壓縮,使主要特性明確顯示出來(數據分層)。可以采用定性方法,或把測量結果分組,繪成頻率表和圖表,或用描述統計法實現。適合用統計法的數據可以是單個數據的測量結果,或是擁有特定屬性的成份數之計數。
在各次測量中:
a) 要有文件來闡述制定方法的手段和確認方法的統計技術;
b) 方法應該已經在公認的科學專刊上發表過:
c) 應對如何更換測量方法進行說明。
4.2.5 微生物數據評定之統計表示法
可以采取有效的統計方法對所選系統進行質量控制。統計技術的核心是外推法,把樣品推廣到采樣危險區的微生物群體。由于樣品表示的污染群體可能不精確,所以外推法本身自有一定的危險。因此,如果正確地進行監測和評定,這種危險可以量化,并通過概率采樣和統計法把其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如,[4];[9―11]:ISO 3534-2:1993)。
注 建議采用多種統計方法來說明和評定統計數據。基于統計評定法和說明資料的復雜性,本標準未對監測和鑒定用統計方法的選擇和使用進行任何闡述。
4.2.6 趨勢分析和控制圖表表示
取自單一樣品的數據通常意義不大:另外,微生物監測技術可能有嚴重的缺陷,會導致很高的微生物數據變化率。 因此,用圖表表示在一段給定時間內收集的數據會有助于區分采樣變化與實際趨勢,或在估計值仍在規定的范圍之內時能指示出發生的重大變化。
應該用控制圖表法提供一客觀的、統計上有效的手段[9)來鑒定危險區的質量。特別是適用于監測的方法。在進行鑒定時(標準IS014698―1中的原則4f),可以用批次驗收采樣作為另外一種質量控制技術[7)。如果是用“Shewhart'’控制圖表的方法(1SO 3534-2:1993)來繪制圖表,也可以用基于范圍(BOR)或基于累計總量圖(CSC)的控制圖表[7]來測量偏離估計
值正常隨機分布的情況,并突出顯示出重大的不符合技術性能的結果[6-91。
4.3 生物污染數據的說明和估計
給定樣品中沒有微生物,不一定表明正在凋查的生物污染事件中沒有微生物污染。可能在采樣時危險區內恰巧不存在活粒子。反言之,活粒子的存在可能具有積極的意義,即反應出微生物是從一個非采樣區進入了出“事故”的危險區。制定適當受控的、定期檢驗的微生物監測計劃可以降低不確定程度。另外,在估計規程中也應反應出下確定程度,
4. 4 認證
為了確定監測的效率和分析方法的效率,應該定期以文件的形式對結果進行認證。可以用按監測數據來計算空氣、表面、織物和液體的平均活粒子計數(和適當的標準偏差)的方法來檢驗危險區的目標限值、警報限值和行動限值。
4.5 不符合技術規定的結果
每次當實驗室測試結果不符合技術規格的情況(事故)發生時,都要求進行評定和/或認證。評定的目的是決定是否能把不符合技術規定的結果認定為真實結果。此處認證的目的是確認不符合技術規定的結果是否源于實驗室的差錯。
4.5.1 不符合技術規定的結果的評定
初始監測階段的限值是臨時性的,可能會隨著過程監測的進展而變化。這時,不符合當前限值的結果可以被看作是真實結果,反應出發生生物污染時真實的變化,并會促進重新評定臨時性技術規定。對這種情況不要求作正式的認證,但決定應該是合理的,并要以文件記錄下來。
4. 6 數據認證
應按明確的規程認證數據,然后才可報告。規程應包括:
a) 書面的規程,由經過培訓的人員按此對數據進行審定;
b) 把數據輸入計算機系統時,必須有對照數據庫檢查硬盤的規程;
c) 報告并介紹生物污染結果的系統;
d) 發放數據報告的明確規程。
前言
ISO為全球各國標準化團體(ISO會員團體)的聯合會。其國際標準工作的開展一般是由ISO各技術委員會進行,每個會員團體,如對技術委員會的某一課題感興趣,均有權成為該技術委員會的代表。任何與ISO保持聯系的國際組織,無論是政府的,還是非政府的,都可以參加此項工作。ISO與國際電氣技術委員會(IES)在電氣技術標準化的各領域進行緊密合作。
國際標準草案經技術委員會認可后,送各會員團體傳閱,以待表決。草案作為國際標準頒布至少需要75%的會員罷休對其投贊成票。
國際標準ISO 14698-3由ISO/TC209技術委員會(潔凈室及相關受控環境)提出。
ISO14698在潔凈室及其相關受控環境的總標題下,由以下各部分組成:
----第1部分:暫定標題:生物污染控制---總則
----第2部分:暫定標題:生物污染控制---生物污染數據的評定和說明
----第3部分:暫定標題:生物污染控制---對載有生物污染的濕性培養基或生物膜之惰性表面進行清洗和/或消毒過程的效率測量方法
用戶注意,第1到第3部分的標題是出版第1部分時采用的工作標題。如果其中一項或多項標準被從工作計劃中刪除,則需對其余的標題重新加以編號。
引言
本ISO標準是說明以實驗室法測試清洗或消毒操作效率的導則,可以單項操作或多項操作并用的方式應用于惰性材料表面,這是指模擬在現場實際粒子分布條件下,被污染利帶有微生物(可能形成生物膜)的潮濕表面,這些方法最終應用于每一項產品和操作。本標準可應用于上述應用領域工業部門內各締約方(供貨商和用戶)之間的合同關系中。
本標準不同于其它以病菌載體法測量接觸殺菌劑活性的標準,也不同于說明表面懸浮消毒過程活性測量方法的標準,例如噴霧。應理解到上述標準是闡述測量產品內在活性的技術(雖然上述第2類標準中涉及氣溶膠發生器),但本標準評估測量下列一種或數種活性綜合效應的方法,例如:
a)漂洗;
b)清洗;
c)消毒:
d)清洗與消毒同時采用:
e)生化作用;
g)機械作用。
本標準一般允許對一種過程采用一種方法識別(必要時),此過程足指微生物以特定方法被清除和清洗的過程,也是指對培養基和培養基中含有的微生物被清除和清洗的過程,其它有關設備清洗和消毒的測量方法業已公布,其中有些已列入參考文獻,可作進一步查閱。
1 范圍
本ISO標準用于檢驗與下列一種或數種作用相聯系的過程,如漂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機械作用等。本標準闡明在潔凈室和相關受控環境,對微生物繁殖污染(無論是否形成生物膜)的潮濕表面,進行漂洗:和/或清洗:和/或消毒:和/或清洗、消毒兼用處理過程的效率測量原理。
在相應的場合下,IS014698的本部分可延伸與IS014698系列的其它標準及其附錄配合使用。
2 規定參考文獻
在本國際標準中列入本文參考文獻的多項條款,也被下列標準所采納.在出版時,應注明其有效版本。對所有標準均要加以檢查,應鼓勵各國際標準協議參與或尋求使用更新版本的下列標準的可能性。IEc和ISO組織成員應保存現行有效的國際標準登錄本。
IS0862:1984 表面活性劑――詞匯
3 定義
在本標準內,對微生物領域通用術語和表達式不再重新定義。應用本國際標準時,采用
下列定義:
3.1 生物膜(biofilm)
封閉在外微孔聚合物內的微生物群體,并粘附在表面上。
注:生物膜會在非滅菌條件下,處理有機物質的房間、設備和機器的潮濕表面上繁殖(即在醫藥、航天、或食品工廠、醫院、廚房、水管、通風管道等處)。
3.2效率(efficiency)
清洗消毒的效率,或是單獨或綜合發揮這些作用的過程效率,它以10為底的對數表示的初始值與最終值的分離濃度之比(參閱3.7),效率用E表示。
注:效率為無量綱,是數量級的相減數,也就是10的指數的濃度。
實例:
3. 3 清洗(cleaning)
對表面污染實施清除、溶解或驅散的作用。
注:可采用下列1種或數種方式實施清洗:
――物理化學的(洗滌作用)
――化學的(如氫氧化鈉)
――生化的(如酶)
――物理的(如用刷子刷或水管沖洗所產生的剪叨力)
3.4 過程(Proass)
為達到一定效果而規定的一組同時或順序實施的操作。
注:本標準用檢查下列一種或數種活動有關的過程:沖洗,清洗,消毒,清洗和消毒兼用,生化作用和機械作用。
3.5 沖洗(rinsing)
利用液體,一般是水實施清洗作用
3.6 培養基(soiling)
在某些場合是溶解培養基的作用。
注: 本標準僅考慮濕培養基,培養基含有的有機物質,僅有對微生物富有營養的物質組成,并在水的活動呈現時,能使微生物繁殖。
3.7 示蹤劑(tracer)
用于測量培養基繁殖數量的基材或有機微生物。
注l:為了測量過程的效率,在培養基中己繁殖的有機微生物,無論其是否形成生物膜,均可作為示蹤劑。
注2:通過清洗,沖洗的作用和生化或機械作用清除培養基或生物膜.消毒的目的限定為去除有機微生物或使有機微生物失去活性.因此,最理想的是在過程的整個效率方面,測量清除作用所產生的效率,以便與破壞(消滅)作用區別開來。為此,可選用一種或多種附加示蹤劑,包括天然存在于培養基中或添加進去,但應不易被消除的示蹤劑.
4 測試方法
4.1 通則
本標準的應用可分成下列各階段
4.1.1 測試培養基的應用和(選項)生物膜的形成
可將含有有機物和具有下列特性的培養基,以常規的和可重復的方式放置在測試表面上:
a) 測試培養基與被考察活動的現場或應用中發現的滋生床相類似。
b) 測試培養基含有實用的微生物群落標本,并能繁殖或形成生物膜。必要時,測試培養基將含有一種或多種附加示蹤劑。
c) 如有必要時,測試培養基可含有用于測量清洗效率的一種或多種附加示蹤劑。
d) 培養劑沉積后,在代表相應使用場所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條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應在培養基表面被孵化,進而使有機微生物繁殖并(有選擇地)粘附在表面并在合成的外微孔聚合物上,形成生物膜。
4.1.2過程的實施
應采用與實際場所完全相同的方式實施此過程,必要時,可停止有機微生物的破壞,即刻實施該過程,但要采用中和劑。采用適當的技術措施,中和劑對被用的每種有機微生物應予先被認證。同時在執行測試的相同期間應重復被認證。認證的結果應列入測試報告。
4.1.3 示蹤劑的計數
在示蹤劑由表面上除下來之后,采用一種或多種被認證的技術對一種或多種示蹤劑進行計數(尤其是在測試培養基上有機微生物或形成的生物膜。
4.2 測試設備和儀表
4.2,l 通用設備和儀表
在本文中對微生物學中通用的設備和儀表不再加以說明。
4.2.2 測試培養基
測試培養基應具有相應使用場所的代表性,并能以最簡便的方式得到實現。例如,在檢驗肉類加工工業的清洗過程時,便采用肉糜;在乳酪工廠,便采用可溶解于相應溶液中的乳酪。
4.2.3 測試培養基粘附器
測試培養基所采用的設備應為用戶提供下列可能性:
――控制單位表面所承受的培養劑質量
――可正常復制單位表面的上述質量
如果采用液體測試培養基,應使表面復蓋均勻的厚度。如果采用非液體測試培養基.則應在恒速恒壓的條件下涂復表面。
4.2.4 微生物生物膜示蹤劑 ,
為了測量過程效率,可采用在測試培養基中繁殖的有機微生物,或己形成的生物膜,在任何情況下,這些有機微生物應:
――在相應應用場所具有代表性:
――應取自與被檢的過程相適應的那種類型的表面:
――在測試培養基中均質擴散
微生物示蹤劑可由一種或數種菌類或菌株組成。如果采用正式清單中未列出的菌株,則應將其存放在測試實驗室內。
4.2.5清洗示蹤劑
為了測量清洗作用對過程所產生的全部效率,可選用下列各項:
a)天然存在于培養基中的組成成份,采用與其相適應的測量技術;
b)添加入測試培養基中的物質(例如放射性指示劑):
c)孢子狀有機微生物,優先采用親溫細菌,例如硬脂親溫桿菌;
示蹤劑均質地擴散于測試培養基中。
4. 2. 6 表面
污染表面的材料應與現場評估過程中所采用的表面材料相一致。試樣的大小應與選用的測試培養基粘附器相適應,并要相當小,便于裝進超聲處理槽(參閱4.2.8)內。將試樣并列排放在平整的表面上。受檢驗的測試表面,即試樣的基片要既無裂縫,又不粗糙不平,不妨礙測試培養基的平滑應用。
4.2.7 培養箱
培養箱應是調溫的,并能調節基相對濕度。還可采取適當手段使測試箱中的空氣受到水蒸汽飽和處理。
4. 2. 8 計數示蹤劑的回收
示蹤劑量的回收技術應可以重復實施的。既能保證全部示蹤劑的回收,也可做到其已知劑量和恒定比例的回收。
如果可以的話,可采用超聲處理槽將測試培養劑從計數表面上分離下來。注意,但必須
精確了介超聲處理槽:
――一個或多個超聲源的位置;
――建議采用既適用于超聲處理槽,又適用于放置試樣表面的容器的液體;
――建議采用適宜于上述容器的材料組分。
4.3 程序測試包括下列各步驟
選定的測試培養基與予期在測試中繁殖的有機微生物和選定的示蹤劑都要均勻混合。4.3.2 測試培養基在測試表面上的涂復
采用粘附器將測試培養基均勻地涂復在試樣表面及基片上(參閱4.2.3)。均勻的涂復層既可用稱量涂復前后的試樣的方式鑒別,也可用肉眼檢查培養基表面的方式加以鑒別。 4.3.3 生物膜的孵化和形成
試樣及其基片應在適宜有機微土物生長和生物膜形成的溫度和相對濕度的條件下,孵化一段時間,此處的有機微生物是指予期在測試中需要繁殖的品種或形成生物膜。
4.3.4 測試過程的實施
試樣及其基片經孵化后要經受測試過程。必要時,要利用中和劑停止滅菌劑的活化,隨后立即實施操作過程。將試樣毫不延誤地送至實驗室逆行分聽。
4.3 示蹤劑的計數
要采用有效的拄術對示蹤劑講行計數。
將示蹤劑從測試表面上分離下來之后,便可對示蹤劑進行計數。在此情況下,應將試樣
表面送至實驗室,就在實驗室內得到繁殖的或形成生物膜的有機微生物連同示蹤劑,以適當的方式一起分離下來。例如,將有機微生物浸入超聲處理槽內的回收液罐內,即可回收有機微生物,事先應對選定的分離方法進行論證,確定該方法對此類有機微生物無不良影響,并確信采用這種分離方法,能恰當地使全部有機微生物從表面上分離下來。
4.4 結果的表達
按照測得的效率表達測試結果,依據測試狀況,該效串為:
a)過程效率――利用選定繁殖或形成生物摸的微生物示蹤劑測得(參閱4.2.4)
b) 清洗效率――采用清潔示蹤刑法測得:
c) 滅菌效串――過程效率和清洗效率之差異,
4.5 測試報告
應根據本標準編制記錄報告,該報告至少應包括下列各部分內容:
a)實驗室的鑒定:
b)過程的說明;
1)所用產品的名稱;
2)使用模式:
c)實驗條件,特別要說明全部細節:
1)測試用培養劑:
2)有機微生物;
3)示蹤劑:
4)測試表面(材料和表面條件,試樣尺寸,培養基大小),
5)培養劑技術及其重復性(單位表面的質量,外觀):
6)孵化(時間、溫度、相對濕度):
7)計數技術,必要時,還包括有效的回收示蹤劑技術:
8)測試完成時要采取滅菌劑中和處理,但也要適合測試條件:
d)結果:
e)下列短浯:“讀者注意到這一事實,此處所列各項測試結果只能與在嚴格同條件下所取得的測試結果相對照”;
f)結論:
e)日期和簽署: